即使在街边买几块钱的小零食,也无需现金支付。甚至街边的乞丐也在用二维码收钱。
当然,生活消费支付只是二维码的应用之一,它还被应用到很多方面。
使用量如此庞大,有人就会好奇,二维码会被用完吗?如果用完了怎么办?
可以说,这个疑问是多余的。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二维码有数量限定,总有用完之日。但是这个数量是海量的,人类至少几百亿、几千亿年里也用不完。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码的替代产品必然会出现。
为什么这么肯定的回答?这是由二维码的应用原理决定的。
二维码的前身,是一维码。也就是大家以前常见的条形码。
条形码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应用于 70 年代。
世界上第一个条形码扫描器,被安装在美国一个超市里,第一件被扫描的商品是口香糖。
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
这些条和空组成的数据,表达一定的信息,并能够用特定的设备识读,转换成与计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
通常对于每一种物品,它的编码是唯一的,对于普通的一维条码来说,还要通过数据库建立条码与商品信息的对应关系,当条码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上时,由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
普通的一维条码在使用过程中仅作为识别信息,它的意义是通过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而实现的。
到1994年,日本DW公司发明了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
二维码的原理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
然后,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相比一维码,二维码是更高级的条码格式。
例如,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
再如,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而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
也即,它比一维条形码能储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因而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这个事实,也再次印证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日新月异。
那么,为什么说二维码的数量是海量的?
它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这就决定了二维码天生就具有“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的重要特性。
它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
二维码的信息,就存储在大家肉眼可看到的黑白小方块之中。黑和白,对应的就是电脑二进制规则 的0和1。
二维码的外观,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黑白小方块组成的正方形。目前的规格,最小的是21×21,最高为177×177。
大家来举个简单例子,做个估算,就可以感受到二维码的海量数量。
就拿40×40的规格来说吧。40*40=1600。
按照电脑二进制的规则,二维码每个格子实际的排列组合可以达到2^1600次方!
这个数字太巨大,手机计算器计算不出来。那就把它变小,按2^160次吧,那么结果数字是1461501637330902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这个天文数字,是人脑难以想象的。
接下来,大家就按全球70亿人算。那么平均一下,每个人可以分得208785948190128985714285714285714285714个二维码。
一个人几辈子也用不完数量这么庞大的二维码。
何况,这还只是按很小的基数算出的结果。
而且,二维码在开发和实际应用中,已经有了多种分类,可节约数量资源。
例如固态的二维码,往往是商家长期使用。这一类的总体数量比例不大。
动态二维码,也即不可重复使用的。这是目前应用多、总体数量比例最大的。但它在被使用后,会自动释放资源空间。
所以,面对海量的二维码资源,根本不用担心会被人类用完。
何况,在它被使用完之前,人类早已会研发出它的替代产品。就像二维码替代了一维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