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做好设计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过程,当需要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设计前需要思考什么?
关于UI设计,近两年变化很大,从概念型设计到分析型设计,整个行业往理性方向前进了一步;
1、专业设计领域:多方案产出能力
多方案能力,在工作中,这个能力不必多言,几乎不存在一稿过关。
并且从方案试错的角度,实践才能出真知,但多方案试错间,最终考验的是: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也就是:老板需求、领导需求、用户真实需求。
不断改稿,这几乎是每一个设计人的必修课,一个好的设计,就是在方案演变中,不断把三者权重平衡得更好。
比如,某个产品需求是:
基于场景分析考虑,强化理财入口提示,采用的设计样式为:设计品牌IP,怎么做出多方案?
大家经常会听到来自不同的声音:
a. 大家希望加强:趣味性
b. 大家要切入XX市场,希望可以强化:商务属性
c. 大家马上要和XX品牌合作了,形象上能不能彼此互融呢?
来看一个大家在蚂蚁概念形象改版上的思考:
而多方案分析能力的基础,必然是改版前的深度梳理,例如大家经常在面试过程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改版前你主要有哪些总结?是什么促使了本次的改版?
所以良好的分析能力,要体现在最终的细节修改上,避免一顿分析猛如虎,设计输出却…
2、设计执行力
这个板块如果理解不到位,会理解成:原型彩色化,所谓执行,就是是否能把本职工作做好。
那么设计师,怎么做好对本职工作的执行?主要有两点:
a、对规范的理解和半创新能力
b、对于细节拆分的专业视觉能力
先来说下:规范的理解,例如:文字规范;
不仅仅字号这么简单,还有:粗细对比/颜色对比/疏密对比,这些之前在规范中,是否有思考?
那么,什么又是半创新呢?
例如:颜色在不同版块之间的复用关系,以及对于颜色的深度思考,比如色彩情绪。
这个界面用户的情绪如何?色彩如何做到安抚或刺激的作用?
在规范中,大家再来看看终极的细节;
大家在项目中,经常会对某个版块润色很多细节,但却没有体现在规范中,这也很容易让多个设计师的产出很不一致。
3、拆解思维
拆解的思维,在UI领域,是重中之重,比如举一个导航栏的例子;
要做好导航栏的质量+速度,拆解之后,对于一些经验数值的把控尤其重要。
4、细节见微 与 多样化的思考能力
什么是细节见微,比如:刚提到的导航栏细节拆解,是最基础的细节见微;
那么,大家稍微进阶下:图标的尺寸。
对于尺寸偶有2个问题:
1、多图标之间,如何把控好图标的大小
2、如何理解图标的设计尺寸和导出尺寸
首先,图标的尺寸大小把控,大家除了要依靠盲测,大家还要依靠一些工具;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地使用工具,在设计过程中,也是很重要。
如果图标切图太小,会发生什么?
结果自然是:用户不容易点击到,从而导致产品体验感下降。
大家之前,经常会使用【场景走查】和【用户体验地图】的方法,找到点击感不佳的地方,从而优化切图,并把【空白像素补充】的小细节,体现优化至整个设计规范中。
规范也是个需要不断维护的内容,这样才能让整个产品变得越来越细节,且有过程可循!
5、举一反三的能力
大家刚讲到了:细节见微的能力;
大家可以试着应用到:导航栏,导航栏的样式有多少种?大家是否可以做到多样化的思考?
最经典的两种,主要是:通栏导航栏 + 非通栏导航栏;
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设计前是否思考过?还是仅靠美感来评审?
不仅仅停留在美感层面,大家深度分析一下:导航栏这两种样式,真正的区别点在哪里?
这里提的是:用户感知层的区别点,不是视觉上的区别点。
最后也分享一句话: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设计行业也如此,行业在变化,设计也会被更多部门、行业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