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输入网址(假设是个html页面,并且是第一次访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标签内有一个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浏览器在代码中发现一个标签引用了一张图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此时浏览器不会等到图片下载完,而是继续渲染后面的代码。
服务器返回图片文件,由于图片占用了一定面积,影响了后面段落的排布,因此浏览器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script标签,赶快运行它。
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这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style:(style.display=”none”)。杯具啊,突然就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终于等到了html结束符的到来,浏览器泪流满面……
等等,还没完,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link>标签的CSS路径。
浏览器召集了在座的各位div span ul li们,“大伙儿收拾收拾行李,咱得重新来过……”,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了新的CSS文件,重新渲染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