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偶脑子里就想到了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深阅读》。
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用这几本书作为参考。当然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不过阅读这回事,因人而异,所以偶决定将自己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大家。
1、选书看书就像吃饭一样,缺什么就补什么吧。
比如读文学类书籍,偶能读到人性的阴阳,对自己也有更深的了解 ;读历史类的书籍,了解过去,对现在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读哲学书籍,看事物直接看到本质,更加理性。
比如偶是个理财盲,就拜读了《穷爸爸富爸爸》和《小狗钱钱》,书中的内容提升了偶对理财的认知,然后偶就想进一步了解关于理财的知识,开始搜罗更进一步的理财书籍,列出一个书单来。
说到这里,偶的阅读计划都是主题阅读类型的书单。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大家去阅读好几本书,然后将这些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阅读呢?偶分享自己阅读的小故事:
比如偶最近特别想了解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然后偶就找到了狄更斯的作品。阅读的顺序是《双城记》、《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当偶读完之后,发现这个阅读顺序有问题,应该把《大卫科波菲尔》放在最前面,因为这本书是狄更斯半自传的小说)。
可是如果偶讲狄更斯的这四部小说放在1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偶很难将狄更斯的作品串联起来,不会发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更不能了解狄更斯作品创作的变化。
关于外国文学的阅读,有一个细节要特别注意:译本很重要。
举个例子:在对《双城记》的译本进行选择时,偶在网上查询多次之后才确定了宋兆霖的译本。在阅读过程中,简直嗨翻天,这个译本真的是神级译本。
对于国外的自偶提升类书籍,译本不会很多,毕竟没有文学那么悬乎。
假如想读自偶提升的书籍,大家可以为自己列出一个书单来,比如《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穷查理宝典》,《把时间当做朋友》等等。
切记,在选书过程中要谨慎。当偶对一本书有阅读的欲望时,偶会优先在豆瓣上看一下这本书的评论,包括短评,书评和读书笔记,然后决定有没有必要阅读这本书。
在这里也要提醒一下,有一些书籍打分挺高的,但是实质内容和分数有很大的差距,以至于在评论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书籍会采用送书约评的方式来提升书籍的形象。所以,大家要仔细的甄别书籍内容的优劣。
当大家在选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会导致一个错误:本来可以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结果却将时间放在了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上,这无疑增加了大家的时间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在购书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的脑子,这句话是告诫偶自己的。因为偶以前买书都会以“箱”为单位的,结果是有些书过了好几年也不会去看,太浪费钱了。
冲动是魔鬼。有计划的选书和购书,按部就班的阅读就可以了。
2 阅读说完选书,现在就该说偶的阅读方法了。
插一句:读书不求速度,而要注重质量。
记得偶刚养成阅读习惯的时候,第一年偶读了一百多本书,平均1-2天读一本书。可是读完之后就扔到了脑后,偶还有一种虚假的成就感:嗯,不错,偶又读完一本书了。
可是,偶没有问自己:这本书讲了什么?对于书中的内容,偶自己有什么想法?这本书对偶有什么帮助吗?
这三个问题,在当时的偶看来,答案都是“不清楚”。
以前偶还买纸质书,现在主要以Kindle为主,因为到哪里都可以看(主要为了省钱)。
对于每一本书,偶都会看两遍。
首先偶会通读一遍,对整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知道哪里是重点,哪些细节应该抓住,并且文中重要的内容要进行标记。
然后第二遍需要精读。对于文章的脉络和关键点全部展现在思维导图中,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评论,或者有素材和书中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那么就需要记录下来(这一点对后续的写作很重要)。这样在后续输出的过程中就有了很可靠的依据。
大家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过自信,再好的记性也比不上记录下来。
当一本书读完之后,偶会增加两个文件: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
用Kindle做的读书笔记,偶会直接复制到有道云笔记中。
在有道云笔记中,偶会将每一条摘录的笔记进行评论,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实这个方法来源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只不过书中提到的是摘录与评论交替进行,而偶是先摘录,然后评论。
如果自己对突然对摘录的内容有灵光闪现,偶不会担心。因为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偶会将这个灵感记录下来的,这样就不会将个人想法遗漏。后续,偶会把这个灵光闪现的内容复制到有道云笔记中。
3 输出阅读就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
这就好比在北方的农村,冬天会在院子里屯着很多的白菜,这是为了过冬准备的蔬菜,这就是输入。假如白菜总是屯着不吃,那么等天暖和了,白菜全烂了,所以吃白菜就是输出。
读完一本书,脑子里会有很多的想法在乱窜,有时候窜的偶很难受,非要把它们写下来不可。在写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想法,这就是将知识在脑子里过滤,然后思考之后产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所谓输出,其实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大家可以写读后感、书评、讲书稿、拆书稿等等,这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定。
读后感属于自嗨型的,取悦自己就OK了;
书评是有大致的框架,取悦读者在第一位;
讲书稿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压缩,用几千字把精华讲出来;
拆书稿就是将书拆成1+N+1,具体可以参考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不管采取哪种输出方式,都需要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就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没有输出的阅读,在大脑中不会留下痕迹。
当大家对一本书进行输出之后,就会增加对这本书的印象,以至于其中的关键内容可能会一直刻在脑海中,或者当自己想起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会想起这些关键的内容,而不是空空如也的大脑。
每天手机需要充电放电,大家的大脑也需要输入和输出。
4 温习对于经典的书籍或者对自己很有裨益的书籍,读两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阅读完每一本书之后,最后在大家脑子里能留下的知识大概也就5%左右。如果长时间不去温习,那么这5%也会慢慢消失,这就是浩宾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偶的温习方法如下:
思维导图温习:将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找出来,用上5-10分钟就可以看一遍了;
读书笔记温习方法:偶将有道云读书笔记在打印店用A4纸打印出来,然后装订成一本书。只要自己想看,随时都可以翻出来,况且里面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在温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在有道云笔记中来添加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感觉吧。
温习的频率:偶一般会在每个星期抽出一些时间,专门看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主要是读书笔记耗费时间较多。
写了这么多,上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偶自己的阅读方法,只是希望能够对爱好阅读的人能够有所帮助。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并且方法也不会一成不变。
千万不要刻意去模仿别人的阅读方法,而是要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假如你刚走上阅读这条路,那么在文章开始偶提到的三本书很有启发性,但是不要生搬硬套。
不要着急,阅读是个慢功夫,偶已经做好了一辈子的准备了。
匆忙之中写完的,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偶会继续修改的。同时希望大家能够指正,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
求点赞,求关注,哈哈哈!
css scale 动画,css触发顺序,css重复循环代码,引入css动画库app,css3设置圆,css图片后文本格式,css分页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