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确实是家长焦虑的重灾区!说到缓解压力,首先得了解这么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一年级新生家长焦虑的来源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下家长焦虑的原因,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但是由于这个群体面对孩子的小学生活,大都无经验参考,所以格外明显。
1. 焦虑首先来自于目标感缺失
目标感缺失并不是在小学开学之后才有的,早在幼小衔接、暑假、甚至早在中班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隔壁小姑娘小班就开始培训机构学英语了,大家英语零基础,怎么办?
别人大班上学期就上写字课了,大家大字还不认得几个,怎么办?
如果你说一个这样的家长没有目标,他才不同意呢,他会反驳:“怎么没有目标,大家最大的目标当然是高考!”可如果去看看那些高考状元或高分考生的家庭,却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不太焦虑,也从来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的家长。
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人家孩子成绩好他才不焦虑的,其实恰恰相反,因为他们从小就传递给孩子一个自然、接纳、不焦虑的家庭氛围,时刻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他们的孩子才会成绩好。
2. 焦虑来自灾难化思维
这种灾难化思维在家长身上集中体现为一句话:“现在就这样,以后怎么办?”
才一年级的数学都学不明白,那等三四年级怎么办?初中怎么办?高中怎么办?万一连高中都考不上怎么办?
才一年级专注力就这么差,以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能跟得上吗?跟不上怎么办?又要去补习班吗?
在心理治疗上,灾难化思维是认知行为疗法创始者Albert Ellis创制的术语,用来描述大家的一种常见倾向,即夸大事件的消极后果,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且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
很多焦虑的小学新生家长,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这种灾难化思维:一想到孩子将来就像恶性循环一样,把自己带入焦虑的泥沼无法自拔。
3. 焦虑来自没有办法区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
把孩子的全部表现,都和自己作为母亲或者父亲的身份挂钩,常常看到孩子不尽如人意就自动链接到“偶不够好”
你一定不陌生那种,在群里面被老师点名说,做的不到位,然后就拼命道歉,反复确认,强调自己一定会重视起来的家长。
他们的根本焦虑,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自己。焦虑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焦虑自己拥有的会失去,自己本身就处在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挣扎人生当中。除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他们焦虑的来源,只不过在小学生家长的身份下,这种焦虑瞬间有了更具体的附着物和对象,也显得更加详细而具体了。
缓解或者降低焦虑的方法【方法1】上帝视角:破解目标感缺失的问题
所谓上帝视角也可以称为旁观者视角,想象有一个人在半空中看着你的生活和甚至你的人生。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这个方法让大家不要把自己困在某个特定阶段,比如小学,也用这个方法来应对目标感缺失的问题。
用旁观者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家庭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人类学学者P·C·格利克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用来描绘多数家庭从结婚、子女出生到子女独立与终老凋谢的全过程,它反映了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
看到这个图,是不是很像大家在旁观自己家庭走过的每一步?大家如此焦虑和执着于孩子,导致对孩子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亲密关系、家庭其他关系的关注,然而孩子在家庭生命周期的长度中,只是相对很短的一段路程,家庭对孩子的照顾和养育,多的十几年,少的甚至不足十年。
而过于关注亲子关系而疏忽了家庭的其他方面,会给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阿德德说过,在众多的家庭教育养育风格当中,宠溺是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一个。无论在家庭周期的任何阶段,过于关注亲子关系和过于关注孩子,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偶是家庭中心的感觉。
因此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父母自己过好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婚姻关系理顺了很,多亲子关系当中的问题也有了出口和解决方法。
用旁观者视角,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孩子正面管教课程中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活动叫GPS。
首先请家长想象一下,并列出来孩子给大家带来的现阶段的挑战,然后请家长想象现在孩子已经25岁了,这时候你期待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具有怎样的技能和品质呢?把两次的列出来的内容都写下来。
前一环节中,家长们写出来的挑战往往是拖拉磨蹭,情绪管理能力差,顶嘴,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学习习惯差等等,而他们所期待的技能跟品质往往都是感恩有一技之长,善良,有责任心,有信心,独立等等。
这个活动给偶,也给每一次参加活动的家长最大的启发是:当大家每天盯着孩子给大家带来的挑战的时候,焦虑是无限倍增的,这些眼前的焦虑已经让大家忘记了养育孩子的初心,忘记了大家最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偶自己会把这样包含挑战和期待的GPS,贴在自家比较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养育孩子的目标,也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长永远都是一个过程,很多问题和挑战是适龄行为,并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可是如果家长一直盯着这个问题,很可能他就会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更久。
【方法二】把担心和焦虑写下来并关注解决方法:用来破解灾难化思维
书写是属缓解情绪压力的方式之一,这一方法也被很多啊心理咨询流派借鉴来使用,大家也可以借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焦虑。
偶还记得在幼儿园大班家长会上,老师让家长们分小组讨论对幼升小有什么疑问或困惑,然后然后写下来。写完一分享,发现也不过如此。
担心和焦虑被写下来的过程,就是在头脑当中再次梳理它的过程。原本的模糊不清的担心变成了当下的一种感受,写的过程把这种感受具象化和动作化了,情绪也随之得到了舒缓,焦虑得到缓解。
然而最终目标并不是减少焦虑,而是问题解决。当情绪调整好之后,就该问问自己:那么偶可以做些什么呢?下次偶可以做些什么让它不再发生呢?
举个例子。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忘了物品,家长不得不送到门卫的事情。
偶开学第1个星期就经历了两次。该送的送了,然后呢?偶见到过有的妈妈在接孩子的时候还在唠叨,“今天早上提醒你美术袋,你又不记得!害得偶上班还得回来给你送!”
而偶尝试的方法是,跟孩子在家庭会议上一起梳理这一个周的小学生活,哪些做得好,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还可以做的更好当中,经过偶的提醒,他也记得自己忘带写字本子和通知回执的事情。然后大家就讨论,下个星期大家怎么才能不忘这些事情发生?最后他决定写字的本子每次用完直接放回书包,通知他会记得第一时间让偶签字。
【方法三】课题分离:用来破解偶不够好
课题分离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阿德勒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要改变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办法——课题分离。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偶的事,别人的情感和偶的情感。
偶曾听过一个没有做到课题分离的,特别极致的案例。
这个案例被爆出来是因为孩子因为严重进食障碍接受了心理咨询(当然重要个人信息是隐去了的)。
孩子在北京上初中,父母都是知名高校的教授,因为家庭暴力不得不求助心理咨询师。反常的是,所谓家庭暴力,是孩子动手打父母。
多次咨询之后,咨询师才了解到真正的原因。孩子说,偶爸爸妈妈从小到大跟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你看看大家都这样了(大学的教授),你要是连大家都不如,那你还活个什么劲?!”
“你要是连大学都考不上,那大家养你得多失败呀!”
所谓课题分离,包含两个关键:
一是划清界限,你的事情与偶无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二是要做好属于自己界限之内的事情,比如,可以去安慰、理解、关心对方。
从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情,是他必须自己面对的,哪些是父母需要做到事情。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上了小学,未来漫长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他的人生终点也远不止高考。焦虑的父母们,唯有自偶不断成长,才能在压力的环境下,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人生的土地上,脚下生根,枝繁叶茂。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偶@家庭教育孙丽。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高效做父母。如有关于这个主题您有想法或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