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数据库 – 前端|

什么是网页视觉设计,怎么怎么化成小数点,冯丹怎么把金海干掉了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数据库 - 前端|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大家为什么选择去美国留学?

为了更好的教育,为了工作前景?

毕业后,大家又该往哪里去?

以下是Swathmore College前辈校友的文章,除了详细分析留学的利弊外,更从5年,10年,20年各个阶段来探讨的留学对大家人生的意义。

作者:吴海超,凯银智梦创始人,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本科、芝加哥硕士、哥大博士.

留学美国的“付出”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

美国大学一年读8个月的书,大概30周的课。当大家把每年高昂的学费除以30,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课时间之后,那每天高达千元的学费忽然间就变得如此怵目惊心。可是,这远远不是大家所付出的全部。

在大家踏上托福考场,写下第一篇申请文书,递交第一份Application的时候起,大家已注定远行,远离父母,独在异乡。“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天下没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虽然他们毅然决然,为了孩子心中的未来。偶依然记得母亲6年前机场送别之时的泪眼朦胧,那种“父母渐渐老去,而吾等却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无力感,偶想也是这条路上大家需要承担的吧。

而大学生活中,因为口语很烂无法融入上课讨论,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听不懂周围人的笑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无奈和尴尬。但是,偶更愿意把这些挫折归类到“收获”中去,虽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学会微笑地去拥抱失败,让每一次挑战和痛苦成为自偶蜕变的最好见证,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留学美国的“收获”:快乐求知,包容差异,自偶选择

1)让大家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在此,请允许偶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偶人生的经历。那是偶在Swat sophomore year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凌晨11:30,当大多数Swatties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party中把酒言欢的时候,偶在大家图书馆lounge碰到了一个偶物理课上同学,David。他正横躺在沙发上,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The Republic》。因为偶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所以偶很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读这个?

然后David回答偶说,”Why CAN’T I read this?” (偶为什么不能读这个?)

夸张的说,那个时刻,David的头上偶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 在当下“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础学科(如物理 历史)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偶想偶会感谢是Swat,确切说是那些偶周围的Swatties,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让偶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因为大家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不为更高的GPA,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满足一个“人”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2)包容差异,拥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diversity,一直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在宣扬和坚持的价值感。也就是因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这才给了像大家中国学生这些国际学生前去就读的机会。

从表面意义上分析,如果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兴趣,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群体,甚至拥有多样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每一个个体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的心态,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但偶觉得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层面,大学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差异,去容忍,接受,从而欣赏和你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

比如说偶自己可能不喜欢夜夜笙歌,每周末都去Party,但偶又是否可以接受并尝试着去理解偶三任美国室友每周五的尽情愉悦?偶的理解是每一个人的娱乐放松方式不一样,这取决于个性和文化,或许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欢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动感。两者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尔泰所说的一样,“偶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偶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当大家可以学着去包容那些和大家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学会去欣赏大家的对手或敌人的时候,大家就真正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回顾人类文明过往千年的进程,无不都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寻求合作,通过妥协,通过找到类似于经济学上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共生,共赢,共进。

Don’t be judgmental, since you only see one side of the picture.

3) 选择决定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个人选择的自由,偶想,是美国大学给予每一个求学者最最宝贵的财富了吧。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入学时的“没有专业”? 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大学的自由选课和free curriculum?这种学术自由的背后,是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和推崇。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幸福的定义也应该是个人化的。

说实话,这个关于人生选择,定义属于自偶的幸福的终极命题,也是偶自己一直在问偶自己的。可能等偶过完了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偶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适合的,但是至少偶希望偶可以很骄傲地说,偶也曾未人云亦云过,也曾因为不喜欢Banking的bureaucracy和rigidity而选择放弃, 也休过学,也创过业,睡过一个月的办公室地板,哭过,感动过……

留学后:未来在哪里?

是的,大家总归是要离开“学生时代的象牙塔“的,总会有大家踏入社会,勇敢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学,学弟学妹都本科毕业了,偶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未来去向,很多极具代表性。

总结起来,请允许偶实话实话,大家留学生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很多工作摆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视,最后大家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来的cover letter+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总是如此美丽而虚幻,而骨感的现实却残酷的不留情面。

毕业去向一: Finance & Investment Banking

虽然偶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偶不得不承认: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环,百里挑一的录取率,一毕业就可以参与世界级公司的财务事务的机会,以及那世俗但却实用的,动不动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学生所不能抗拒的诱惑。

目前来看,能去这些行业的,包括顶尖外资投资银行的IBD, Sales & Trading, Research,和 Asset Management在纽约,香港或者北京办公室的,和一些低调但却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 hedge fund & 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需要来自美国最顶尖的大学。(美国有一个target school list)

毕业去向2:Management Consulting

“去咨询吧,你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战略研究和问题解决中!” 圈子里挺多留学生朋友都非常热衷这个行业,一个是因为它确实比较有意思,另一个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样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 麦肯锡,BCG, Bain,Monitor,确实这是一个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是,大家进退两难。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竞争难度丝毫不低于Banking,然后大家很难在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欧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你觉得让一个印度人来告诉你“上海小笼包”的口味该如何改进,该如何赢得市场时,你觉得这靠谱吗?你会为他的”idea”买单吗?那么退而求其次,这些公司在HK的办公室相对来说大家的机会就大了,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大家同时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可是很遗憾,HK是一个financial hub,那儿的consulting demand真的不大。

毕业去向3: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为偶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偶只好从周围朋友那边道听途说了。感觉如果是在美国读工科的话,学校的档次和名声,比如中国人很重视的排名,差别很小。除了MIT, CIT, Stanford, 或加上其他几个工程很棒的大学,他们的reputation会给学生一些优势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无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

工科绝对是美国最辛苦,最难熬的专业之一,每个学校都一样。比如说,每个学生一学期都要上4门课,你很有可能这4门课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会每门课额外有一个每周的实验和非常复杂的实验报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实你就是差不多8门课的工作量了。相信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工科男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的热情和青春都和外卖的汉堡一起,留给实验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因为engineering的强度是最高的,所以他毕业后的就业也是最稳定的,这两年特别是计算机CS毕业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顶级的。这很公平,不是吗?

10年后,20年后,大家的未来又该在哪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马拉松,大学四年以及之后几年的工作就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开始,个人成就的巅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当大家从“三十而立”中越发成长,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让知识,阅历,人脉,甚至是运气叠加在一起,铸就大家一生的价值。过去的一年,为了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幸向很多30-40岁的前辈们进行了学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他们所给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偶受益匪浅。

1)80%以上的人都会在5年之内离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会在你对这份工作的新鲜感逐步消失,并且高额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时候,成为你的噩梦。偶在夏天特别忙的时候,也经历一段类似的每天凌晨2点睡,8点开会,每周出差3个城市,平均每6小时blackberry就会有超过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种疲劳感和因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体验过才会明白。按照偶Goldman & KKR的学长的说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style. 如此的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欢,可以是喜欢所谓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喜欢这个光环和收入(人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否则你一般都会选择离开,去读MBA,去咨询公司,去世界五百强的财务部门,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欢的人,20%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2)“如果你想过个好生活,留在美国;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尽早回国。”

偶一辈子都记得当偶妈的一个朋友,在他硅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点手拿喝完的青岛啤酒,和偶说出上面这句话的神情。从那个40多岁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偶读出的了“不甘”,但也读出了“满足”。“不甘”在于读完了 Berkeley的博士后定居美国而没有回国闯荡,“满足”在于他给了她女儿一个温馨的别墅,一个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

是的,虽然在美国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国物价合理,20万美元可以买一别墅,沃尔玛里的几美元的东西,按照一个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来说,简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国呢,房价绑架经济,2012年CPI“官方数据”都有6%,然后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过单位换了换。所以,生活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国就业上的瓶颈(文化+语言+客观制度),使得大家至始至终很难有主人翁的精神,毕竟这不是大家的土地。偶在UBS实习的时候,就一直会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感觉偶没法“感同身受“,而在国内的这几年里,哪怕有时候一天吃三顿盒饭,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偶依然感觉一切都很踏实。而且,从实用主义价值来判断,套用偶一个经济学教授Golub的一句话,“全世界都瞄着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美国人都想去,你们为什么不去?”,就是国内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3) 寻找人生职业发展的的”Golden Track”

偶推荐一本书“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 斯坦福大学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华,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认为,很多人生建议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这个其实是有瑕疵的。比如说,你最大的热爱是打篮球,但是你身高注定只有170cm,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星的难度就打了。所以,除了passion,大家还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d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 比如你是一个science nerd,爱好编程创造各种软件,同时你又非常擅长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么你就拥有了上述两者了。

但最后还有一点却恰恰是被大家忽略的,那就是市场需求,就是说你所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不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喜欢雕刻,也很擅长,但是这个世界对于雕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远远低于对于会计师或者律师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雕刻的话,除非你成为整个中国最有名的雕刻艺术家,否则你的生活其实也挺艰难的。

所以,大家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内,尽可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Golden Track。最好的情况是,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世界居然还有人愿意支付报酬来让你做这个事情。而其中,偶依然认为“兴趣”是核心驱动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论坛上,一位媒体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们比你有热情,所以会比你更有灵感,更加具有效率”。

“Only Paranoid Survived(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数据库 - 前端|
  • 怎么把数据量很大的ACCESS数据导出到EXCEL - 数据库 - 前端|
  • 怎么把数据量很大的ACCESS数据导出到EXCEL - 数据库 - 前端| | 怎么把数据量很大的ACCESS数据导出到EXCEL - 数据库 - 前端| ...

    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数据库 - 前端|
  • redis哨兵选举如何避免脑裂问题 - 数据库 - 前端|
  • redis哨兵选举如何避免脑裂问题 - 数据库 - 前端| | redis哨兵选举如何避免脑裂问题 - 数据库 - 前端| ...

    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数据库 - 前端|
  • oracle数据库客户端提示连接不上 - 数据库 - 前端|
  • oracle数据库客户端提示连接不上 - 数据库 - 前端| | oracle数据库客户端提示连接不上 - 数据库 - 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