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内添活字的故事最早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原文是这样的: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这个故事是说,曹操的花园建好了,他去看的时候什么也没说,只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大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有杨修说:“’门’字里面加个’活’字,这是’阔’字。曹丞相是嫌门大了。”于是人们又重新改造。曹操看了很满意,问是谁猜到了他的意思。大家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嘴上说杨修聪明,其实心里对杨修有了忌惮。
这个故事直接体现出汉字的字形是有表意功能的。杨修为什么能联想到“阔”字,因为“门”的形状从甲骨文开始就是一个汉字——“门”。
即使后来演变成繁体字,也是这个样子的:
是不是一看就懂,非常直观?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意思:
上图中间这行就是甲骨文的文字,非常形象,一看就能明白字的意思。这是表音文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曹操和杨修如果说的是英语,除非曹操在门上写个“wide”,否则杨修再聪明也猜不出来丞相的意思了。
好了,总结一下这个故事体现出的汉字特点:
1. 汉字是具有高识别度的文字。
汉字方方正正,一撇一捺,一横一竖皆有规范。即使不会写汉字的人,也很容易识别。但如果把英文、德文、法文等等都放在一起,不懂英文的人很难辨别出来哪个是哪个。
2. 汉字的字形能够表意。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是跟表音文字相区别的。表意文字的好处在于,即使有一天,大家不知道这个字原本的声音是什么,但仍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知道这个字的意思,这就使得汉字非常便于流传。
从上面这个故事里很容易看出,“门”的字形跟实际的门就很像,再加上一个“活”字,就是“阔”。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就是表意文字。这是一种图画式的文字,很多时候字形跟物体本身就很相像。
再比如甲骨文的“春”字。
日头上下围着小草,旁边是一棵努力生长的小嫩芽。这个字里蕴含着的意思是:春天的太阳升起来,天气暖融融的,周围的小草都变成了绿色。那土地里的种子,它努力地冲破阻碍,破壳而出,积极地向上生长着。
一个字里面,不仅有画面,还有意境,这是只有汉字的表意功能才能表达出来的。即使汉字演变到了今天大家熟悉的“春”字,这个形象还是能够让人感受到。
3. 汉字的意义具有可延展性。
比如上面这个故事中的“阔”字,最初可能跟门的宽窄有关,进一步延展到空间的宽阔,再进一步延展到心胸的宽窄,大家现在常说“心胸开阔”,就是从最初的意思延展出来的。
再比如“合”字,在甲骨文里,“合”字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装东西的容器,上面是个盖子,下面是容器。
曹操和杨修还有个有名的“一合酥”的故事,用的就是这个字。这个字的本义可能是一个盒子,那么这个盖子和盒子紧紧地合在一起,就延展出了相合、关闭的意思,再进一步延展,就有了聚集的意思,比如“合家欢”。
4. 汉字有“超时空性”。
再看“门”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再到简体字,门字虽然有变化,但整体字形变化不大,还是能够看出最初的意思。有一个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叫做“超时空性”。是不是很时髦?对了,即使你今天真的穿越了,不管穿越回哪个朝代,你都不用做文盲。因为即使你不会说当时的话,但文字你一定能认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