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老铁的邀请!
防空导弹系统作为现今地面防空系统的主力,已经发展成各国的防空反导的标配了,但是正如题主所说,目前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确实做不到100%;
偶国早期某型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甚至还不到9%,而近年来尽管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实际命中率还是不高,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碰撞杀伤战斗部拦截弹(比如爱国者PAC-3)的命中率一般也就是70%-80%之间,而采用半主动制导+破片杀伤战斗部的拦截弹(比如毛子的S300的48H6E3)命中率可能还不到50%。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国在进行防空拦截测试的时候,多采用双发齐射的原因,就是为了确保命中率。
那么既然如此,那些没有命中目标的防空反导拦截弹去哪了呢?
其实很简单都自毁了,现在普遍的反导拦截弹,甚至洲际弹道导弹都有自己的自毁装置;图注:导弹安全自毁装置组成,主要由安全控制系统、各敏感探测系统、保险引爆装置和爆炸装置组成。
目前导弹自毁装置根据技术与结构、作用原理的不同,一般分为机械自毁技术和电子自毁技术两种,而根据技术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又可以划分为四代。图注:导弹各自毁系统分代间的区别。
其中第一代自毁技术主要是机械自毁技术,一般采用钟表定时自毁,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普遍使用。
而第二代自毁技术,一般采用分立电子元件自毁技术,主要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可以看作是第一代机械自毁向第三代电子自毁技术的过度。
第三代自毁技术则在第二代的基础上,采用大容量充放电的方式来完成自毁时间要求,并用专用IC继承电路来完成自毁技术要求,虽然相比第二代自毁技术有了大幅进步,但是这种自毁装置体积还是相对较大,同时响应时间也较长,可靠性也相对较低。
而如今的第四代自毁技术则开始普遍采用“微功片单片机(微处理器)”自毁技术,与第三代专用IC集成电路具有很大差别;
第三代专用IC集成电路需要构思自己的结构,精确设计多种逻辑序列,以达到所需元件数目最少的要求,而对于第四代单片机技术来说,由于内部结构已经存在,所以只需写入一定的程序,就可以让自毁装置以最有效的使用内部结构达到自毁任务需求。
所以第四代单片机在体积与重量上都相对第三代专用IC继承电路有巨大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各国先进防空反导系统拦截弹的主要自毁技术,比如国内某型地空反导拦截弹,爱国者PAC-3均采用这一自毁技术。图注:当前技术最先进的防空拦截弹“爱国者PAC-3”
而当防空反导拦截弹自毁装置失效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一般防空反导系统在进行测试的时候都会划出一定的“危险区”,以防止拦截弹在没有命中目标,同时自毁装置又失效的时候,对其他非军事目标进行误伤。
而反导拦截弹“危险区”的划定非常复杂,不同体制、射程的拦截弹危险区都不一样,甚至拦截弹没有命中目标的原因不同危险区也不同,(比如拦截弹导引头丢失目标与拦截弹弹道偏离的危险区就非常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这里就不细讲了。
但是,无论是导弹的自毁装置还是拦截弹的“危险区”划定,都仅是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来预防“误伤”,不能100%确保非军事目标的绝对安全。
可武器装备的应用本身也一向如此,没有“误伤”的情况基本不可能,所以一旦真的有防空反导拦截弹丢失目标,而误伤平民的话,大家也不要过于震惊。
最后,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有空点个关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