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被水平分异
(1)山顶的边缘效应。
在丹霞山顶的斑块中,山顶边缘一般土层薄或岩石裸露,生境恶劣,植被类型一般为干旱灌丛、草丛或地被层。在景观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是由于两侧不同的生态系统影响形成的,形成斑块之间的过渡带。在丹霞山块的顶部也有这种过渡带,但这种过渡带是由平缓顶部向光滑齐削、无生产力的陡崖坡的过渡。它不同于斑块间物种和生境的交叉传播渐变,而是由于山块呈孤立状态,在山顶的边缘存在“生境突变”,从而影响物种边缘与中心不同的植被类型。
(2)孤立山顶植被的环状结构。
丹霞山块孤立山顶由于特殊的生境条件形成了植被的特殊分布格局。山顶斑块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从山顶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群落层的高度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特点。
(3)沟谷地带的水平分异。
在中国东南部亚热带丹霞地貌沟谷中,一般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其崖下坡顶与坡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一般会存在坡顶偏干性的灌丛-森林带、坡脚偏暖湿性的沟谷雨林层片及局部谷底湿地。因此,在平面上呈现出随地形变化的复杂植被类型图式。在丹霞山内,许多峡谷中有串珠状分布的小盆地或宽谷-峡谷组合,沟谷中常常生长着片状华南省藤群落,常见树木板状根、气生根、茎花现象和植物绞杀现象,大型木质藤本缠绕,被称为“沟谷雨林”。
2.植被垂直分异
(1)山顶效应与沟谷效应。
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高耸,陡崖围合,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物理性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而丹霞坡麓、沟谷和小盆地往往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水分充足,故往往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可称为“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2)山块上的垂直分异。
亚热带丹霞地貌山顶常见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硬叶灌丛;在岩壁上发育悬崖植被,一般是极耐旱、耐贫瘠、短命的植物或地衣、藻类低等植物。悬崖实际上构成了山顶植被和山麓植被的突变带,可见其垂直分异是由于悬崖造成的。
(3)崖下缓坡植被分异。
亚热带丹霞地貌坡麓上从高到低可出现偏干性的灌丛-森林带、偏暖湿性的常绿阔叶林带和沟谷雨林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