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黑龙江不归属哪个具体的“诸侯国”。但理论上,那一大片地区,仍然属于周天子的“天下”。
秦汉之前的“国”,是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
据此,诸侯称“国”,大夫有“家”,天子则享有天下——“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最初的诸侯之“国”,并非“独立法人”。只是天子以血缘关系或联姻关系,划分一块土地,连同上面的民众一同分给大小诸侯,让其世代沿袭,既能保证自己生活所需又能向天子“进贡”。《尚书.禹贡》讲的,就是“九州”各能供奉些什么,贡于天子走陆路、河路还是海路。
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说,诸侯国是天子所在都邑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屏宗周”。
后来,诸侯们不满周王室的“井田制”和严格的宗法礼仪限制,自行开垦土地,壮大所辖武装,权力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先有鲁国“初税亩”,继有越王勾践灭吴,再有三家分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
西汉刘向编了《战国策》一书。“战国”遂成为后世讲述一个时代的代称。
“三家分晋”发生于公元前403年,之前多以此作为战国开端时间。
后来又有诸多说法。比较主流的,将前475年周安王元年作为战国时期的起始年。
战国结束,没有不同意见,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前221年为讫止。
刘向《战国策》中,一共记载了二十二个诸侯国。当然,当时最著名的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
周初分封,史籍载,共封七十一国。其中,属于周族血缘兄弟叔伯之“亲”五十五国,联姻之“戚”十六国。
这些诸侯国,基本在古称“九州”的范围内。最靠北边的,是召公受封的“北燕”,其北部疆界,在如今吉林辽宁一带。
周天子没直接封诸侯在黑龙江建“国”,不等于“那嘎的”不属西周统辖。
《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国语.周下》载,息慎来贺时,带来了楛(kǔ)矢、石砮等贡品。
周初的时候,居住在黑龙江的是“息慎”或曰“肃慎”。其不成“国”,尚为部落或部落联盟。周成王东征大胜,他们就来进贡表示臣服,成王给他们加封爵号,赐以器物。
《左传.昭公九年》:“(周)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偶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这是说,肃慎所居的黑龙江流域,是周天子的北方疆土。
商朝贵族箕子,或曰武王封其到朝鲜,或曰箕子见商纣无道自己去了朝鲜。不管怎样,箕子曾回来拜见武王。《尚书》有《洪范》记载;《史记》也说到此事,还说箕子作了《麦秀之诗》。
箕子朝鲜疆域广大,现吉林和黑龙江相当部分,属其辖下。后来有明确记载的,是卫满朝鲜,由燕国人卫满在秦灭燕后北徙所建。这已经是公元前200年以后的事情。
战国时期,燕国都蓟,原统辖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
其北部,临山戎、东胡,也是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的游牧族群。其势力范围,并为扩展到黑龙江流域。后来,东胡更为强大。其因居匈奴之东所以称“东胡”。
燕昭王时,击退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史记语)”。燕国在北部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但势不及吉、黑。东胡亦未退及白山黑水。
这段时间里,黑龙江一带,居住的仍然是肃慎。另外还有“豕韦”族。
《诗.商颂.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韦”,即“豕韦”之省称。
《左传》载,晋范宣子说到他的祖先,“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商代夏,豕韦的一部分归顺了殷商,另有一部分历尽艰辛,远徙至黑龙江流域一带。
史籍说到那一带之“靺鞨”、“扶余”、“貉濊”、“挹娄”、“勿吉”等,皆出自豕韦族。
学者称,“豕韦”与“肃慎”当为一族,只是不同时代的名称不同而已。
很重要的是,战国时期的“相邦阳安君剑”、“蔺相如戈”等兵器,均于肃慎活动地域出土,说明其与中原一直有密切联系。
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教授等世界顶尖研究团队的古人类基因课题成果证实,距今9500-8000年左右的黑龙江流域人群,是现代东亚人群遗传基因组成的“三大基础群组”之一。
这就是说,不管战国时期黑龙江一带属于哪一“国”,其实,那里的人们在更早的几千年前,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这一大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