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家?
作家泛指能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发行,历史悠久。
那么,文学又是什么呢?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那么,对大家来说,作家又有什么意义?
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照样正常的生活与发展。但文学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没有作家,很难会有文学。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买台空调,房间里马上就能充满温暖;而你如果去书城买本莫言的《生死疲劳》,读后却很难发现能立刻改变什么。文学的确不像科学发明,能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立刻改变生活的用处。文学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但文学的确还是有用的。文学最大的作用是给予人类以无穷的精神养料,给读者想象、愉悦、鼓舞、消遣等等益处。人的精神如果沙漠化,生命就将枯萎。哪怕霓虹灯闪烁、互联网四通八达,也是无用。那为什么莫言要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呢?他是说,文学不是物质的。在当今不少人疯狂追逐物质生活的时候,文学截然相反,它培育精神力量,平衡人类生活的生态结构。如果哪位作家从一开始,就想着赚钱,为获取名禄爵而写作,那这个作家一定难以成功。没有这些功利的念头驱使,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才能达到文学的“灵魂工程师”境界。
周国平在《闲适》中说过,世间有味之事,诗、酒、书、情而已,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倾无用之情,终成无用之人,却得以有滋有味。
生活便是一道菜,文学是盐。没有盐的菜,一样可以补充营养,一样可以让人免于饥饿,但是总是少了些味道
为”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沉思的贾岛不慎撞上马车,在几百年后仍给人一种可爱与敬仰之情;二十岁轻狂少年敢当着无数权贵的面,让主家的侄子颜面扫地,凭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转攻势,传为千古佳谈;当年毛泽东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让蒋先生的御用文人抓破脑袋也想不出如何才能压住的气势,在度过了那个颠沛革命岁月之后,仍能在今天从书本上给人一种尖锐的利气和革命的豪气,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
有多少人,因为书上的一句话,在生活的悬崖边上扔掉轻生的信念,更加努力的活下去;有多少人,因为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从迷茫中醒悟过来,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驰骋;有多少人,因为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而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了一串北斗星。
倘若没有文学,大家也依然能够生存,但多彩的世界将会变为黑白……
文学就是一种释放,一种调节,一种宣泄,由心理直接作用于生理,成为人的生命需要。
文学是人学,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追问人生,拷问灵魂,让胸中有一种东西“勃勃欲发”。文学提供了人的存在的一种证明,证明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偶然的事件、偶然的方式和偶然的相遇——灵魂的对答,让人们“发现了远离荒谬的种种道路而认识了荒谬自己的道路”(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人生,是一种发现还是证明?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还是在于证明?由于发现,人们惊讶于自己的眼光;由于证明,人们感觉到自己的卑琐、狭隘、荒谬与有限,从而追寻崇高、优美、壮烈与无限,让文学的精灵飘忽在人与自然之上,观赏她,嘲讽她,作弄她,又亲吻她。文学离开了人,毫无意义,文学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思想,才有了情感,才有了想象,才有了境界。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神的灵光,有了创作的灵感,才得以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了另一片天地,可以自由倾诉,让思想自由飞翔。
音乐存在于大家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的心脏跳动、脉搏、呼吸、走路、跑步有音乐的节奏;大自然的鸟鸣、河流、风雨、雨声有着音乐的旋律;生活中的翻书、汽车、洗衣、做饭、写字等有着音乐的合声。人类既需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描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又需要音乐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创造了音乐又受益于音乐。
文学又何尝不是?人的情感创造了文学艺术,反过来,文学艺术又塑造了人的情感。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
那么作家又是一种什么人呢?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跟编筐卖篓的匠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没在真正经历过痛苦磨难,并在痛苦和磨难中苦苦挣扎过的作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思想深刻品格高尚的作家。作家的伟大乃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命感受全部融进了自己的文字之中,写出了人类最普遍最真实最痛切的感受,并通过自身的个性表达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比如屈原、杜甫,比如司马迁、曹雪芹。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偶爱这样的人,他们创造了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并因此而毁灭。”
文学有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等等。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还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上述种种说法,涉及的内容都不是文学本质,而是功能。本质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
那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文学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由于文学带给人美感,因此它应该是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部分。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说,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两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他说的艺术,其中包括文学。超越时空是为了摆脱时空对人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意义正是要表达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也是文学的本质。 科学与艺术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文学艺术则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认识文学,必须回到自己内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么,不必说出来,一个人可能没写过一句诗,但他的内心照样涌动诗情,他就是诗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最广泛的情怀。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
在大家的现实生活中,文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以往,大家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中国的四大名楼,岳阳楼、鹳雀楼、滕王阁、蓬莱阁,标配其实是每个名楼都一首贯彻古今的名诗,偶相信,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那短短28个字,所谓的鹳雀楼,谁能记得?谁能知道?残酷的时间不会留下它的名字。换句话说,首先是一首诗词(也可以是画、音乐、传说),各种表现形式,各种传说流传下来,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时候,这就形成了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其实就赋予了这个建筑的意义。用《人类简史》赫拉利的话说,是人类想象的共同体,造就了意义。有了这层共同的想象,就让冷冰冰的建筑物有了生命。文学的意义,就是给人类终将会烟消云散的物质,赋予了精神意义。一把椅子,因为王阳明曾坐在上面悟道修行;一块石碑,因为上面刻着王羲之的书法;一路人甲,因为李白的一首诗千年之后还被人记住……人类总是希望能从趋同的物质世界中,赋予它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意义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作家都在不停的创作,也是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有了意义,会让大家眼前的世界不一样,如果你足够有才华,足够被人类记住,你就拥有了金手指般的魔力,你随手一指,就会赋予这个平凡世界不平凡的之处。如果你是百年难遇的天才人物,你将抵达不朽。不朽,这对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最大的诱惑。
文学是社会的眼睛,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利弊,反应出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或者是理想情况。文学的作用是精神的。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的作用,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不可否认,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确曾起到过启蒙和引领社会大众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文学的本质和常态,只不过是偶尔应和了当时的政治潮流而已。就文学的本身的精神引导性和民族凝聚力而言,其作用也往往不如宗教来得更直接。
文学的作用从方式上讲,是内在的、情感的,没有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的那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从作用的内容上讲,它也不是简单地传达某种是非观念,或一般地惩恶扬善,而是立足于对优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显示人生的价值复议,通过对美的追求和高扬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能动的。人类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组成社会.文学不仅认识社会,还评判社会;不仅再现社会,还艺术地再造社会;不仅接受社会的选择,还反过来选择社会;不仅为社会塑造,也反过来塑社会。具体说来:
首先,文学在描写社会现象时揭示着生产关系的本质。文学不但要反映出社会是怎样的,还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要探求社会现象何以如此的种种原因,要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一句话,要揭示社会的本质.
其次,文学在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还要评判社会。文学家是带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去反映社会的,如果只是描绘生活而毫无对生活的评判,无论那描绘多么逼真、生动,作品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试想杜甫的伟大,不正在于他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抨击,对人民苦难的深切的同情,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吗?
再次,文学再现社会基础再造社会.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反映生活时,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和理想,通过虚构,对现实生活加以补充、重建。高尔基说:“大家的艺术应该就得比现实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它提升到现实以上,就是要求艺术家应该在再现现实基础上再造现实.如此,艺术才更有价值。”
从文学对读者的直接作用这个角度看,作为意识形态它必然会影响到公众的心理和情绪、观念和行为,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在解说诗歌的本质时,都是从这个角度着眼的.孔子强调诗的讽喻、教化作用,而柏图则要将那些诱人沉湎于享乐的,败坏社会道德的诗人们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大都是文艺家,在当时的以人道反神道的伟大斗争中,文学是起到了“排头兵”作用.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也是紧紧抓住文艺这个有力的武器宣传们们的自由、搏爱、平等的思想.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当时的林肯总统竟说这场战争是由一个“小妇人”引起的。文学史上的那些最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愿意把他们的全部生命交付于文学事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意识到文学对民众精神的巨大影响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巴尔扎克曾不无夸大地说:“帝王统治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至整整几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如果说巴尔扎克的看法有些夸大其词,鲁迅先生的见解就客观多了.鲁迅在解释他为什么写小说时说过,他面对着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为在他看来,“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总之,文学对社会的作用,说到底就是通过文学对社会的能动反映,通过文学对社会公众的精神影响,最终达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实际的作用。当然,无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多么重要,只能是在经济、政治支配之下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它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