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是小楼客,这个问题偶来回答。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偶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里是一段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偶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
朱自清的散文名气极大,很多名篇写的非常好,被中学课本选入普及度高,编者以为《欧游杂记》算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好。但在那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朱自清的文章绝对算不得最好,差不多算是二流水平。选入中学课本正因为这些文章本无多少格调,行文简单,文字看似譬喻极多却浅近,而且朱自清文章整体思想情感较为明了直白缺乏层次感复杂性,易于模仿学习。
少年时读朱自清觉得情感真实动人文字优美比喻贴切,还是极喜欢的。十八九岁时读民国其他文人文章,鲁迅的深刻有力直击要害、梁实秋博雅恬淡有趣味、林语堂真名士自风流、周作人的平和冲淡,风格不同文字却都是有力度,旨趣清晰明朗,是作者深厚积淀国学底蕴的体现,而且思想境界明显高于读者,阅读是有所得到的。
朱自清的文章缺少这种境界,读者会有共鸣却得不到,作者的学问偏于纤弱,气韵凝滞不够畅快,思想不够高远沉阔。这里再举两名家文章作类比,徐志摩,徐志摩编者一直认为是现代第一的诗人,但是散文的话就是二流了,大量的辞藻堆砌繁华却少清骨所谓“浓得化不开”。再一位是当代作家余秋雨,高中时读应是极合适的,但是过度的铺排至于矫情,文章缺少了趣味和境界。
再谈一下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是中国当代一位难得的诗文大家。诗自不必说,读者熟知的《乡愁》《乡愁四韵》就足以流传久远。余光中的散文,文字方面,大量诗意语言的运用,读起来通畅无挂碍。写作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却一气贯之,确是高手。
这么说一定会遭致很多人的声讨,不过文学一事见仁见智,也并无刻意厚此薄彼,只是读过各家文章后一点看法罢了。
下面大家就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做一分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偶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偶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大家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偶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文章通篇是一静物描写,和一幅画并无二致。作者就像坐在池塘边上盯着那一亩荷塘,使劲的写着,为了写而写,整个描写有点繁复显用力过猛。而且文章描写稍显呆板不够灵动,片段化气息不算通畅,并无甚旨趣。余光中所责求的正是景物之外并未传达出多少东西,作者的底蕴才情不够融通,文章也就不够潇洒缺少可玩味处。也可以这么说,朱自清文章写得不错,但绝非大才,不敢铺排开来写,不足以才情动人。
所以,文字这种东西有时真是靠天才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像气死所有读书人的苏东坡。
至于说到比喻,在本文中除有些刻意外,还算是贴切的。而且这些是朱自清散文的通病并不只《荷塘月色》一文。当然《荷塘月色》还是一篇写景名篇,尤其可供学习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