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草根,做了皇帝后,为了巩固皇权和树立威信,对开国功臣名大开杀戒,到了朱元璋晚年,基本被诛杀殆尽。
以致他的儿子太子朱标都觉得杀得太过了,还向他求情。
朱元璋就令人抱来一捆刺槐,对儿子说:“把刺除干净!
朱标就用手一个一个地摘刺,一不小心还被刺破了手。
朱元璋不悦,拔剑在手,一阵斩削之后,枝条上的棘刺不见了。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
朱标死后,年幼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储。
朱元璋对这个年幼的皇孙钟爱有加,传位给他也是为了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来杜绝皇位传承上的纷争。
但建文帝很文弱,并不是皇位最佳人选,性格刚好与他爷爷相反。
甚至朱棣都起兵反他了,建文帝还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不让伤害朱棣,还怕背上一个杀自己叔叔的罪名。
朱棣造反已有二十多天了,后知后觉的建文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召集人开会,在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准备北伐朱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建文帝才开始调兵遣将,但谁来挂帅,是个难题,经过一番选拔,终于找到一个合适人选。
原来在朱元璋对开国的骄兵悍将大开杀戒时,也有一些漏网之鱼,比如耿炳文等。
建文元年七月底,建文帝任命65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领兵三十万“帅师讨燕”,
也有的史书说“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即号称三十万但实际到位十三万。
在这场叔侄之间的皇权争夺战中,建文帝刚开始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可是一幅好牌结果被打的稀巴烂。
首先耿炳文领兵不管三十万还是十三万,这对仅有三万兵马的朱棣来说,都是压倒性的,其次挂帅的耿炳文可是太祖朱元璋旧将,身经百战。
想当年,这位耿侯爷盘踞浙江十余年,搞得张士诚猫在苏州动也不敢动他。
尽管此时耿炳文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但身子骨还是硬朗,所以建文朝第一次北伐行军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七月底从南京出发,八月初就到了河北真定,路上总共走了不超过半个月的时间。
当耿炳文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真定时,朝廷方面新设的机关——“平燕布政司”才刚刚挂牌。。
这样耿炳文到达以后,平燕布政司与耿炳文军队联合办公于一城,现场办公,军政合一,这就改变了之前朱棣反叛时朝廷‘耳不聪,目不明’的被动局面,应该说这样的布局是很有道理的。
但朱棣先下手为强,趁耿炳文扎根未稳时,连夺两城,再加上耿炳文轻敌又被袭营,损兵折将,只好退回真定城内,据城死守。
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偶士气。”就率军回北平休整。
耿炳文的长处就是守城,而朱棣麾下有蒙古雇佣军助阵,擅长骑射,机动能力非常强,如果在平原上跟朱棣开打,还真的十分吃力。
耿炳文也琢磨出味道了,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可以说这样的调整战略部署,十分成功。
虽然前期小遇挫折,但主力损失不大,粮足马肥,城池坚固,以逸待劳,他集结优势兵力,将朱棣挡在了山东河北一带,一度使得朱棣进退两难。
可以说仗打到这个时候,耿炳文也找到了感觉,好戏还在后头,如此打法,接下来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呢!
耿炳文知道只要“静”守真定,看住北平,不说十年,就是拖上几年,燕军也会被拖死。
朱棣知道遇上了死对头了,于是放奸细到南京搞离间计。
建文帝果然中招,大怒道:“耿炳文老将,竟一战而摧锋,以后怎么办!”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耿炳文被撤回,换作李景隆为主帅,这才有了第二次北伐。
重用李景隆,这并不是说朝廷中无人,而是建文帝出于这两种心理:
一是求胜心切。
建文帝认为耿炳文廉颇老矣,失去了冲劲,特别是对耿炳文的保守战法并不认同。
他是希望通过一场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打垮朱棣原本不多的野战主力,随后迅速平定这次战争。
建文帝深居宫中,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想一战定乾坤是不可能的。
二是任人唯亲。
建文帝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真正接触武将的机会并不多,任人唯亲的心理让他想起了打小一起玩的李景隆来。
而黄子澄也力荐建文帝,理由是年轻气盛,有冲劲。
齐泰反对,认为建文帝实战经验不足,但建文帝不听,还是决定临阵换将。遂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乃是明朝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而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李景隆不仅与朱允炆是同辈人,还是表兄弟关系,信得过。
但建文帝不知他信任的这位表兄弟李景隆,与朱棣也是表叔侄关系,论亲戚关系都是一样近。
相当年朱元璋在立朱允炆为皇储的时候,也担心他的几个儿子不服,朱元璋自然担心朱允炆的皇位能不能坐稳,但是这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信得过的良将留给孙子了。
但朱元璋想到了干儿子沐英。现在沐英镇守西南,拥兵三十万。而且沐英与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从小就是好朋友,应该会保护朱允炆。
朱元璋传秘旨给沐家军,颇有托孤的意思。
就在靖难之役后期,朱棣直接绕过北方防线,准备渡江南下时,朱允炆才想起来调遣西南沐家军北上救驾。
但朱棣的推进速度太快了,没几天就打到了南京城下,而沐家军想要赶过来救架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朱允炆本可以死守待援,而此时最让他信任的表兄弟李景隆却开金川门跪降,南京城被朱棣攻陷。
纵观建文帝在位这几年,刚一上来就削藩,而且做法过激,这也是彻底逼反朱棣的导火索。
战事一起又用人不当,导致一连串失败。
包括后期多次击败朱棣的盛庸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可见并不是说朝廷中没有武将可用,而是建文帝求胜心切、任人唯亲的心理作祟,从而导致他一步错则步步错。
可以说朱允炆虽有远大抱负,但是治国经验能力还不足,用人识人也不行,也许稍加磨砺也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给他太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