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当前国内很多高校确实设立了不少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很多老师的实验室也输出了大量的前沿创新成果,但是要想做出ChatGPT不仅仅比拼人力,更是在比拼算力,这是当前很多团队都很无奈的事情。
人工智能当前的大量创新都是基于大模型开展的,而这种大模型对于数据和算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而绝大部分高校,包括国外的高校,都没有这样强大的资源支撑,所以即使了解ChatGPT的原理也无法开展相关的项目研究。
ChatGPT是一个工具,但是ChatGPT也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研发经过了多次迭代,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目前国内能够承担这个资金规模的企业并不算多,即使一些头部大厂有能力开展前期的研发,但是由于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前景并不明朗,所以这种投资本身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实际上,在经历了多轮“烧钱”之后,ChatGPT也才刚刚开启商业化应用,之后能否取得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目前在多个领域针对于ChatGPT的声音也非常杂,这给后续ChatGPT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资源本身就非常有限的高校团队来说,开展一些更务实的课题项目是绝大多数老师的选择,而对于处在产业领域的研发团队来说,ChatGPT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
好消息是目前一些国内大型团队已经开始在规划对标产品了,在这个春节期间跟偶的学生探讨ChatGPT时,有两名同学告诉偶他们所在的团队已经明确要开启对标ChatGPT产品的研发了。
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热度一直是比较高的,但是创新不能脱离场景,在国内资源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极少有团队敢开启ChatGPT这样的项目,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一种自杀行为。
实际上,国内很多创业者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大概在15年前,偶就遇到过一名创业者,偶参加了一场他的路演,他当时要做的事情跟ChatGPT就非常接近。
从偶个人的角度来看,很多国内研发团队的创新格局之所以没有全面打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团队都不敢折腾,都很珍惜手里来之不易的那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