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解,从专业名称去猜测“发展前景”。例如,有人说经济学偏理论,金融学偏实务,所以金融学比经济学“有前景”。这种说法有点想当然拍脑袋。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金融学和经济学同等对待,将来到就业岗位上,这两专业毕业生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差异。国际经济与贸易同理。
第二个误解,从“行业”去猜测“发展前景”。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很多人说现在进出口不景气,所以这个专业不能读;金融学,股票市场寒冬,不可以读;经济学,去政府部门分析经济的,有前途,可以读……看着专业名称,根据自身不知道如何形成的刻版印象展开幻想,是人们经常掉入的思维陷阱。
打个比方,什么动物最会抓老鼠?相信大多数人会说“猫”—这叫刻版印象。然而,家里当宝贝养的猫看到老鼠,比老鼠还慌。
现实和想象有很大差距!
科学理性的专业选择,不能来自于想象,而是基于真正的市场需求。
首先,如果以后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并非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个专业可以对应很多种类的岗位,一种岗位也会需求多个相关专业。就这三个专业来说,基本上可以看成同一把钥匙。
其次,如果以后从事“宽泛专业”和“不限制专业”的工作:市场上有很多工作,不限制专业的,例如管理培训生、互联网产品经理等等。也有一些需求很广泛的专业,例如“财经类专业优先”、“理工类专业优先”。技术类岗位对专业要求的限制窄一点,非技术类岗位通常很宽泛甚至不限。就“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来提问的,显然考虑的不是“技术类岗位”了,将来就业时应聘“不限专业”和“专业要求宽泛”的概率非常大。
感觉说了等于没说,尽扯虚的,对吧?没法不扯虚的!因为从“专业”去向这三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什么不同的思维本身不科学。如果把学校层次、学历层次、实习经历、个人特长和所学专业这五大因素列为读大学对“发展前景”的影响的关键,所学专业排在第几位?
就这三个专业而言,偶觉得,“所学专业”应该排第五位。
但不能因为“所学专业对发展前景的影响不大”,得到结论说“专业不重要”——专业是重要的,因为能否学好很重要。首先,它影响学校层次和学历层次。其次,影响“个人特长”。
高中生高考志愿选择建议
首先,从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选更可能学得好的。学得好,将来读研,更有利于“发展前景”。经济学和金融学可以看做一类,对数学要求比较高,很多专业课用到高数。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外语要求比较高。
其次,从硕士招生名额来分析。首选金融学、次选经济学、最后选国贸。因为无论国内硕士还是国外硕士,金融对应的硕士阶段招生名额最多,然后是经济学,最后是国贸。国贸专业的硕士阶段大概率要考虑去读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或者企业管理等相关但非直接对应的方向。
已经进了大学就读三个专业的建议
首先,理解职业=行业+岗位,想一想自己可能也许或者大概朝哪些“职业”发展。想不明白的就去找人聊天。(学院里的大四学长学姐和研究生学长学姐、学校就业中心老师等)。
其次,上招聘网站,找“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看一百几十份校园招聘的信息后,起码能对“招聘要求”会很清楚。(工作内容的认知,要通过别的方式,如实习)
第三,根据目标职业要求来决定自己大学怎么过,包括选课安排、升学目标、实习方向等等。例如读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将来想做财务,大学应该怎么过?将来想做数据分析师,大学应该怎么过?将来想进证券公司做研究员,大学应该怎么过?……一切皆有可能!用两三年去准备,制约将来发展前景的不是专业。
很多大学生等到快毕业,找工作或者升学的压力像巨浪一样扑过来了,再想职业目标,会被拍扁在沙滩上,最后的留言是“千万不要读xxx专业”!
偶是大学就业中心的老师,如果觉得偶的解答有帮助,偶的,有关专业选择、大学规划、考研出国、求职就业等困惑,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