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地区是英国殖民遗产的一部分,缅族人将其纳入版图看似赚了,实则是给自己建国70多年来的动荡和衰落埋下了祸根。拥有了缅北的缅甸,注定将是一个失败国家——“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无论从地形水系,还是民族构成上看,以克钦邦和掸邦为主体的缅北地区、中国滇西南地区、泰国和老挝北部都是一个整体。以丘陵、山地、河谷、高原为主的破碎地形特征,注定了该地区难以完成内部整合,只能成为周边势力的角力场。历史上,明代曾在此地区设立以三宣抚司、六宣慰司为代表的羁縻统治体系,借助地方势力间接影响该地区。而缅族政权一旦在伊洛瓦底江下游站稳脚跟,也会积极北上,向滇西缅北地区扩展势力。为了争夺在该区的影响力,元、明、清三朝都与缅族政权爆发过战争,可是大家的战果却是一次不如一次。这主要是因为缅族人的实力在不断增长,并且后期通过印度洋航线获得了很多先进的欧洲军事技术。
在传统治理模式下,周边主要势力(中原王朝、伊洛瓦底江缅族势力、湄南河傣人势力)对滇西缅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管理基本都以羁縻为主,比较和缓。但随着这些势力逐步向现代国家转型,对滇西缅北的控制区进行消化整合就成为了必要操作。
从消化整合的结果来看,中国做的最好,泰国次之,缅甸最为糟糕。泰国做的还凑和有运气因素,由于傣人是从掸邦高原逐步发展到湄南河流域的,因此泰控掸邦高原上的居民大多和泰国核心区居民同文同种,这极大降低了整合难度。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就以地域、经济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红衫军黄衫军之争),虽然也会影响国家稳定,但还不至于撕裂分裂国家。
当然,直接拿中国和缅甸对比,有些不合适,体量差距太大,用云南省来和缅甸对比才比较合理。缅甸总面积约6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400万,其中缅族约占68%;云南省总面积约39.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700万人,其中汉族约占66%。可以看到,这二者基本是一个量级的,主体民族所占的人口比例也非常接近,并且二者都包括了滇西缅北地区的一部分,非常适合来做对照观察。去过云南西部的小伙伴应该能发现,滇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年轻一代。云南也几乎从未出现过民族问题,这与边境线对面的缅北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滇西缅北地区跨境民族众多,同一个民族,为何在云南就愿意拥抱主流文化,在缅北却要拿起枪杆子抵制缅族政权?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缅族低下的经济文化水平缺乏吸引力,二是缅族狭隘的民族政策激发了离心力。
缅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在文明水平上还很稚嫩,自己尚需外来文化的补给,很难产生思想上文化上的吸引力。缅族控制区在经济、科技上比较落后,学缅语、过缅族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收益。相对的,汉族有极为深厚的文明积累,又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连接上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只要学会了汉语汉字,你就接入了一个极其丰富的信息空间。并且,掌握好汉语,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机会。
缅族还推行排外的大缅族主义,不给少数民族平等的待遇,在国民身份上搞三六九等制,某些少数民族甚至被剥夺了公民资格。或许是因为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缅族给人一种咄咄逼人攻击性很强的感觉,就像因惊吓而炸了毛的狗。就连缅族和尚,都会跳出来搞民族主义,搞排外,着实令人惊诧。由于缅语缅族文化本身缺乏吸引力,可缅族为了同化要强推,这导致各少数民族更加反感。相对的,云南一侧少数民族享受了一系列的优惠帮扶政策,中央政府每年给云南的净转移支付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在西南片其实不算多),冷暖立见。
因此,在缅甸,少数民族的离心,是不可避免的。而少数民族的离心,又激发了缅族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强化了大缅族主义思想。而大缅族主义思想,正是缅军反复干政的民意基础。现任缅军头目敏昂莱能上位,就与他2009年赶走彭家声,完全吞并“被异族控制的果敢”的战功关系密切——只有能讨得大缅族主义者欢心的人,才有可能执掌缅军。军方之所以敢于政变,敢于长期霸占政权,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大缅族主义者的支持。
在当代国际环境下,缅族已经不可能通过种族灭绝来实现对缅北的整合;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则使得经济和文化手段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反正在缅甸也只是二等公民,那为何不学学中文或者英语去拥抱更大的世界呢?一个无法整合的缅北,就能让缅军在缅族内部收割足够多的民意,借此为了自身利益一次又一次的把缅甸推进深渊。封闭和动荡是这个国家的宿命,悲剧,早已注定。
作为一个云南人,偶比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希望缅甸能安定繁荣,因为只要缅甸繁荣了,偶的家乡就有发展机遇了。可惜,这只是空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