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看来刘台案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创业史,只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手段太卑劣了些。
下面先介绍以下主要人物。男一号:刘台。男二号:张居正。大家肯定会说:你是不是写反了?下面听偶慢慢说来。
刘台,字子畏,湖广兴国州(今黄石市阳新县)人,出生于四川巴县,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年,任辽东巡按御史(一个只有七品的官,但是是个御史这在明代可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官职,因为升迁速度快而且正好还是在辽东)。
从刘台的履历来看呢,他是隆庆五年的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张居正,因而对于刘台来说张居正就是他的老师。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这个“门生故吏”是啥意思。意思是:指学生和老部下。这个对明代的官场影响意义深远。这个词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故吏指的是过去的吏属。所以在那个年代对于出自哪个师门来自谁的门下,这个对自已以后的升迁真的很重要。而且古人还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所以,张居正这个老师在刘台这个学生心里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啊!
在面对自己老师张居正在朝廷地位的一步步上升,刘台也是想尽办法去巴结张居正,当然他不会主动去迎合张居正,而是从张居正的家人入手,张居正的老家在湖北江陵,当时刘台正好江陵做官,于是想尽办法去和张居正的父亲走关系,去讨好张居正的父亲,这样一来二去张父自然就会替刘台说好话,每次和张居正写信都会说几句赞扬刘台的话,于是就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看到刘台这么能干,在加上本来也是自己的学生,自然就提拔他到京城为官,随后又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张居正是想让刘台去辽东历练历练,为以后的升迁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也正是这个辽东巡按御史,差点在万历中兴初期就断送了为明朝续命的张居正改革。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刘台一开始去巴结张居正自然是希望能够得到张居正的重视,让自己在仕途上有一个好的前程,这是通过耍点小聪明和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得到张居正的信任和赏识。此时的他应该来说目的是达到了,得到张居正的重用,自己的官职也升上去了。
然而,政治永远不是看似是非曲直、黑白分明的。刘台去辽东当巡按御史和他搭班子的是辽东巡抚张学颜,这个人是高拱的门生。(这就是有门生故吏就会慢慢形成朋党,以至于明朝后期的东林党人就是这样慢慢开始的。)当时的人都知道张居正是联合了冯保赶走了高拱才当了首辅的位置,因而都风言高拱和张居正的不合。在刘台看来,张居正派他去当辽东巡按并不是要历练历练这么简单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要把张学颜这个高拱的门生给拉下去。正因为如此,刘台去了辽东就经常和辽东巡抚张学颜搞摩擦,弄到最后就搞出了刘台越权上报的事情,遭到张居正的斥责。
面对张居正的斥责,刘台内心是焦虑的,他认为张居正斥责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张学颜,从而丢弃他这颗卒子。再加上傅应祯的事件发生,让刘台更加认为自己已经被张居正所抛弃,张居正随时都有可能向自己下手。因此,刘台想着应该先下手为强,争取主动权,在政治上成为反张势力的一员。因而这个弹劾的奏章就是自己向反张势力靠拢的投名状。
万历四年正月,一封奏疏从辽东递到了年幼的万历皇帝面前,这是辽东巡按刘台的折子,折子的内容就是弹劾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弹劾的奏章列举了张居正的六大罪状:
一、张居正“欺世盗名”,弹劾张居正打着祖宗成法的口号,干的却是违背祖宗成法的事情。
二、张居正改变了监察系统的作用,张居正用考成法,偷梁换柱,六部向六科负责,六科向内阁负责,这样监察系统独立性就不存在。
三、张居正结党营私,干部任用都是由一定的程序,张居正任人唯亲,不遵守干部任用程序。
四、张居正擅权自用,以内阁驾驭行政和监察系统,自己以宰相自居。
五、张居正苛政猛于虎,为了赋税,向各地官员下死命令收缴赋税,百姓民不聊生。
六、张居正生活腐化,贪污腐败。自从张居正当了首辅后,张家是富贾荆楚。
这封奏章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的朝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地区的巡按弹劾了当朝的首辅,更深一层次的是张居正是刘台的“老师”,也就是刘台考进士时的主考官,这可是大明朝以来第一起学生告老师的罪状。这逼得张居正提交辞职报告,辞去首辅的职务。
更加严重的是,门生反水弹劾座师这种事在整个明代历史中都是相当罕见的,所以说刘台此举是想通过自己来制造出蝴蝶效应。张居正的所作所为连他的门生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反对张居正改革的势力还不赶紧群起而攻之。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孝和不庸懦,必然下重手处理张居正。一旦如此,张居正改革也就被葬送了。
对于这些,张居正自然十分清楚,于是在朝堂上他坚决的“因辞政,伏地泣不肯起”,皇帝抚慰半天他都不肯起来,最后没有办法“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之后,张居正才勉强答应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虽然答应继续担任首辅,但却避居家中不肯处理政务。万历皇帝朱翊钧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去请,并令锦衣卫将刘台逮入诏狱。这样,张居正才又开始正常办公。
皇帝朱翊钧为了给张居正出气,不仅将刘台廷杖一百,还直接将其削职为民。但是张居正还没有消气,恰巧此时跟刘台不和的辽东巡抚张学颜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他又告发了刘台还有其它的不法之事,张居正乘机指使门下御史弹劾刘台,刘台被判谪戍广西浔州。刘台的父亲刘震龙和弟弟刘国也收到了牵连。刘台到达戍所后不久,就暴毙而亡。
以上就是刘台案的来龙去脉。谁能想到,一场大捷差点葬送了张居正改革。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细究刘台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原因呢有两个:
其一:辽东大捷刘台越权奏捷,被张居正训斥一番。万历三年,蒙古部落纠结几个势力共两万余人侵犯辽东一带,而此时的辽东巡抚张学颜和总兵李成梁指挥明军列阵迎敌,大败蒙古部落军队,取得了辽东大捷。这是张居正改革以来的最大一次大捷。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按惯例捷报由巡抚写奏章报给朝廷,然后朝廷会依军功依次进行嘉奖。然而当时的辽东巡按刘台却先于巡抚写了一道奏捷报到内阁。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一看对此大为恼火,原因是刘台的身份是辽东巡按,只能管行政系统的事情,没有权力过问军事方面的事情,他写的这封奏捷显然就已经是越权了。假如张居正默认刘台的这一行为,那就是默许了刘台可以干涉辽东军事上的事情,这样就会造成当时辽东巡抚张学颜和刘台之间的矛盾,而张学颜是高拱的门生,这样对外界造成的更深次的影响就是张居正容不下高拱势力。这样对辽东的局面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当张居正看到刘台上疏的奏捷,就把刘台狠狠训斥了一番,让刘台觉得张居正对他有意见。
其二:御史傅应祯对张居正改革大为不满屡次弹劾张居正,引起张居正不满,上疏皇帝要求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的小团体。自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后,他就看到明朝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弊端,因而下决心要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然而,一切的改革过程总是曲折和充满各种阻碍势力的。当时的御史傅应祯就对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极为不满,屡次上疏皇帝弹劾张居正,说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员人人自危等等,时间久了也引起了张居正的不满,他上疏皇帝要求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的小团体。而当时的刘台和傅应祯两人私交很好,当刘台听到要彻查的消息后,内心自然想的是张居正肯定也会将自己打成傅应祯一派,到时候罢官免职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乎就先下手为强,先一封弹劾奏疏上报朝廷,弹劾张居正。
但是,在思索刘台案的细节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偶:被张居正看好的刘台肯定不是个愚笨之人,他自然能明白张居正派他去辽东当巡按的用意,并且身为御史,刘台肯定也熟知大明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刘台不可能不知道违制奏捷给自己和张居正带来的危害,既然如此刘台为何要犯下“违制奏捷”这种低级错误?
那么大家是不是可以据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刘台被反对张居正改革的那些势力给策反了,他们想借助刘台试探朝中中立大臣的态度,一旦这些大臣上疏弹劾张居正,他们就将跟着群起而攻之,这样他们就能废掉张居正改革。如果朝中大臣对此毫无反应,他们就默认张居正处置刘台,平息事态,然后再寻找机会。而他们要打动刘台也不难,张居正倒台后,刘台就是大义灭亲揭露张居正真面目的大英雄,那样刘台的官位就能获得飞速提升。或许,刘台在奏捷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的这份奏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像刘台这种小人物一没有背景,二没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场中混的好其实还是挺难的,老老实实当官可能要经过好多年才能够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小官。那么不甘心的人就会想办法让自己在众官之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开始要想法设法去巴结张居正的原因,只有通过非正常手段才能够让自己快速得到升迁,才能靠的上有权势的人,官运自然也就顺畅。而一旦感到自己在官场被抛弃了,假如不想办法去改变,那么基本上就一辈子都有可能在贬谪的路上度过。因而,他也认识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有尽快加入到反对势力中才能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可惜刘台不走运,自己没有挨到张居正死后翻身的日子,要不然等到张居正死后,按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秋后算账的态势,他也肯定能得到重用。只是他一步错步步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