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CMO杨飞在《流量池》这本书中,是这样讲的。
瑞幸咖啡是如何从“流量池”进行营销的:
什么是“流量池”思维
流量思维是指获取流量后变现流量;
流量池思维是要获取流量并通过存储、运营和发掘等手段,再获得更多的流量。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流量获取之后的后续行为,“流量池思维”更看重的是“老客户”如何带来“新客户”。
在几年前,有句话叫做:猪站在风口上,也会被吹起来。
如今,互联网的红利期基本已经过去了。有数据显示,BATJ基本上是已经垄断了互联网流量,而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流量少、流量贵,有时花费巨资购买的流量还不一定匹配,在这个时候,“流量池思维”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尤其是互联网企业。
也就是:如何最大程度让“老用户”带来“新客户”。
寻找一级痛点
痛点:就是顾客最痛的需求点。
找痛点是一切产品的成功的基础,也是一切产品失败的基础。
在星巴克牢牢占据市场老大20余年,已经拥有3700余家门店,独立咖啡馆的数量更多达10万家,那国内咖啡市场还有什么需求痛点没有被解决呢?
大数据下,已经都是那么的明显,数据显示:
1.价格昂贵,国内咖啡绝大多数在25-35元之间。
2.购买不便利,平均购买咖啡的时间在30分钟。
这是瑞幸开始的战略目标:让国人快速喝上价格合宜的优质咖啡。
精准的升维定位:全新互联网咖啡品类
痛点有了,那瑞幸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价格昂贵”以及“购买不便利”的需求呢。
瑞幸没有采用传统的对立型(人有偶更优)以及USP定位(独特销售卖点),而是采用了升维定位。
升维定位:全新的互联网咖啡。
什么是升维定位?同样是竞争,但不与竞争对手在同一个概念进行差异化,而是直接升级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创造新的蓝海品类的市场。
《定位》中有句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成功就是与显而易见走相反的方向。
开发一个新品类,然后努力做大新品类中的第一。
杨飞认为:传统的咖啡卖的是什么?是线下体现与线下空间,也就是星巴克所标榜的“第三空间”,那瑞幸“反其道而行”:卖的就是一杯咖啡,回到咖啡产品本身,用数据、用物流、用裂变、以及APP等去实现、解决用户对于咖啡的需求和痛点。
于是,瑞幸的营运模式开始有了初步端倪:
1.线上为主,线下为辅,不依靠地理位置、人流等要素选择店铺,实现“无限场景”;
2.利用大数据,找“咖啡外卖热点图”,实现“咖啡找人”;
3.全程app下单购买,节省人力,增加消费数据库,实现“互联网精准营销”;
接下来:如何裂变。
裂变营销:最低成本的获客之道
杨飞说,在瑞幸咖啡上线前,CEO钱治亚有问:你认为APP最重要的获客方式是什么?他当时毫不犹豫的说:裂变拉新。
那瑞幸咖啡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要下载APP,APP是裂变营销的根本,但谁会愿意为了喝一杯咖啡而下载一个APP呢?
1.第一杯免费
只要下载瑞幸咖啡的APP,即可获得第一杯免费的奖励,更重要的是这张免费券的有效期是:一年。
2.拉新奖励
用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是流量裂变的本质。瑞幸咖啡app内一直在主推“免费送咖啡,各自得一杯”,类似美团以及滴滴打车的红包,将链接分享给好友,对方下载app以后,你们两个各自获得一杯免费咖啡。
3.咖啡请客
这个类似星巴克的“用心说”,也就是可以将自己卡包里面的券送给朋友,这样就提升了瑞幸咖啡满足顾客的情感以及社交需求,这两个需求可是远远高于用户对咖啡的生理需求。你可以通过“咖啡请客”为朋友、亲人等送上多种咖啡,同时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
从业咖啡行业6年有余,从咖啡从业专业角度来讲:瑞幸咖啡味道并没有特别出其。但偶特别佩服的是瑞幸CEO钱治亚(之前有去应聘,结果被刷)。因为咖啡从整个大市场来说:并非是一个“高频”的消费产品,更不是“刚需”产品。在瑞幸面前,前有将近4000家门店的星巴克,后有costa、麦咖啡、肯德基以及汉堡王这样的连锁咖啡店,但巧妙的定位以及解决痛点的能力让人折服,从这些以及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来讲,它是非常成功的,更加重要的是,给后来者定了一个标杆:要想超过市场老二,起步500家店+10亿资金,才有跟瑞幸叫板的资格。
记得钱治亚讲过:瑞幸在最近1-2年是不考虑盈利的,留住用户并沉淀用户变成“粉丝”才是目的。目前的补贴,最主要还是培养用户。价格的补贴以及市场培养到一个阶段,可能也会发生一个市场咖啡消费的爆点,这个爆点也是瑞幸在等待的。
更为重要的是:
目前国内咖啡市场87%都是速溶咖啡消费者,
现磨咖啡市场的份额仅为13%。
而国外这个数据是相反的。
这也正是瑞幸看中的机会,
也是瑞幸未来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