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方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各有各的特点,自然就有许多的差异。比如暖水瓶,江苏人称为茶瓶,而广东人则称为电瓶。又如洗脸盆,江苏人称为面盆,陜西有些地方则叫作瓷盆子。再如棉被,江苏人称为被头,浙江有的地方则称为布皮。
由此可见,方言的使用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异同。据方言学家的研究,偶国汉语区分为八大方言区,分别是:
吴语区,又叫江南话。
湘语区,又叫湖南话。
贛语区,又叫江西话。
闽南语区。
闽北语区。}都叫福建话。
粤语区,又叫广东话。
客家话区,即客家话。
官话区,又分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等,统称北方话。
其中,吴语、湘语、闽语和粤语萌芽于上古时期,即周秦两汉。客家话萌芽于中古时期,即隋唐宋。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和发祥地,在上古时期就是偶国汉语的中心地带,向北一直分布到长城以内。经过历代的变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变革,例如自金元开始,以后历代均建都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了汉语的中心,这样一来,汉语的中心也就逐渐从河南〈意宋代)转移到了河北。明代时随着云贵的平定,北方话深入到了西南地区。至滿清入关,也是采用了汉语,于是又把北方话传到了东北广大地区。期间大量的山东移民下关东,因而胶东方言又带到了辽东半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各地的商人往来于东西南北各地,又促进了各地的语言交流和融汇。
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是如此。自元代以来发展的元曲及各类通俗小说的崛起,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写成的,对传播北方话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不断地向南向北及全国各地的发展,逐渐变成了全国性的交际工具。
到了今天,如果大家仔细听起来,浙江话、江苏话、福建话和客家话等等,似乎仍然保留着较多的隋唐故语和秦汉雅言的遗迹。比如,江苏人把男人叫作官家,湖南人把医生称为郎中,闽语把男人称为丈夫,上海人常用的”来哉”的”哉”等等,均来自古汉语中。
自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政府推行普通话以后,普通话逐渐在全国传播使用,但是各地群众的语音和语汇比较明显的是半普半方,即方言里边夹杂着普通话,普通话里有诸多地方语言的成分和色彩。有人形象的称之为:两掺!
正值夏季,冰棍大家都是用来降温的吧?
北京人叫作:冰棍儿。
上海人叫作:棒冰。
广州人叫作:雪条。
沈阳人叫作:冰果儿。
温州人叫作:冰条。
厦门人叫作:霜条。
潮州人叫作:冰箸…这个估计其他的地方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