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偶对通讯历史的认知,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
八百年前~人们除了面对面交谈以外,只能通过书信往来或者飞鸽传书来快速的交流信息。到了一百多年前,人们可以通过电报与远方的人们互通有无。
在偶年幼的时候,大家还没有家庭电话的概念,如果想联系一个人,除了写信这种比较慢的方法以外,都是给小区/院传达室打电话,然后让传达室帮忙叫,当然,打电话也要跑到自己小区/院的公用电话那里打,每次还要交银子~
慢慢的,普通人家中开始普及电话了,于是只要对方在家,就可以打家里电话找他,如果不在家就只能等一段时间再打看他回没回来。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BP机诞生了。如果你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呼他的bp机,这样他就会去找最近的电话给你打回来。开始bp机只能显示寻呼的电话号码,后来可以显示简单的信息代码,但是你需要对照说明书查询含义,再后来可以请寻呼台发送简单的汉字信息。
当手机全面进入大家的生活的时候,你可以随时随地的给某一个特定的人打电话或发短信联系他,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大幅缩小(当然了,万恶的老板找你干活也更容易了_(:τ」∠)_)。
再后来,手机逐渐由单色液晶屏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玩贪食蛇进化为彩屏,进化为可以从电脑传输音乐/小说,进化为可以自己下载几十k铃声/音乐/新闻/图片/小游戏的多媒体终端,再到现在可以满足你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工作/旅行娱乐需求的移动智能终端。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感受可能是对于出国旅行/工作的人们来说更为显著。记得十年前出差,那时候的手机正是彩屏+摄像头当道的时代。虽然前往的目的地是全球最发达,基础设施最好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手机制式不同,国际漫游通话费用太高,因此在国外完全没法使用,充其量就是当个不太清楚的相机用(所以出门工作/旅游的照片还都是用卡片机拍的),与家人的定期联络以及资料的查询还需要依靠自己背去的笔记本上网才能完成。想出门玩查询路线也非常的不方便,等好不容易查了下,出门转两圈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而现在再去同样国家旅行的话,出发前坐在家里就可以用手机订下来回机票酒店,办理值机手续选择座位,到达之后一边接收着头顶的GPS/北斗信号,一边按照手机上的地图导航前往自己的目的地(谷歌,百度都可以。而且东亚东南亚旅游热门国家百度地图用着也是挺好的,这货总算干点正经事)。在旅行过程中同样可以使用手机软件非常方便的提前订购很多景点的门票,并实时分享给国内的亲朋好友。在旅行途中,如果遇到沟通问题,也可以通过手机的翻译软件进行翻译(虽然经常不太准吧-_-||)。在消费方面,一些热门目的地也引进了支付宝/微信这种移动支付模式,不仅银子没得更快,最主要的是可以按照当天汇率即时结账,省去了带大把外汇现金出门的各种麻烦。(外汇换少了不够,换多了遇到贬值会很亏,而且带大量现金出门还有丢失/被抢的风险。当然,外国消费习惯与国内不同,也不如国内的方便,现金还是要准备一些的。而且目的地不同,有些地方是无法使用移动支付的。)
现如今,出国旅行之所以能够像日常国内游一样便捷,偶认为正是现代通讯,数据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种直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