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数据造假其实有两种办法,一种容易想到但不容易做到,一种容易做到但不容易想到。
大家先看第一种:容易想到但不容易做到的。
直觉上,只要偶能识别“财务地雷”,偶就能避开了不是。
没错,这是一种方法,也是容易想到的办法。事实上,有很多人在这方面下功夫,包括笔者,曾经花了数年的功夫学习会计、研究各种案例。是的,在识别财务地雷方面,偶的功夫大有长进,但是,偶并不推荐这种方法,原因有三:
首先,会计是一门充满了主观判断的学问和“技术”
从会计准则上来讲,很多会计准则只是规定了一个定义和范围,具体操作层面,是非常具有弹性的,这有点像法律,XX罪,处10年-15年的有期徒刑。同样一个罪,最后具体判多少年,就看检方和律师的功夫了,10年也合理,15年也可能。所以,就算是两家实务层面业务、营收利润、资产负债完全一样的公司,也可能能做出两份不同的财务报表出来,而且完全合法!比如,A公司觉得偶这台设备可以用5年,按5年计提折旧,B公司觉得同样的设备,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以用10年,按10年计提折旧,AB每年的利润就不一样了,但是哪张报表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就需要专业知识去“还原”,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财务美化和财务造假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但有时真不好界定
“美化”和“造假”是完全两件事儿,前者是化妆,是整容,后者无中生有。但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两者还真不好界定。
例如从事农业的公司,财报上记录了偶在水下养了多少扇贝、多少生蚝。会计师审计的时候,能穿上潜水衣下面去数扇贝么?所以即使是专业的会计师,也无法确定这种公司有多少“生物性资产”,公司某年突然说,偶的扇贝被海水冲走了,你说它造假?证据呢?
最后,有些上市公司财技高明,骗你几十年
上市公司怎么着也算个小土豪,所以花钱请一个专业团队“做做账”,实在不是什么难事儿。例如:奥林巴斯大家都知道吧,单反穷三代的那个公司,人家造假,注意是造假不是美化报表,时间长达20年哦。还有印度有家公司叫Satyam在美国上市交易,SEC最后起诉的时候是连他的审计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首的普华永道一并起诉的哦,普华永道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呵呵。。。
所以,即使有决心有毅力学习会计知识的投资者,作为过来人,偶也不推荐过多使用这种方法作为避雷的主要手段,有一定的会计知识是必需的,是避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
第一种方法可操作性差,大家就来看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不是直觉反应能到的方法,甚至很多人觉得这个办法很low,没有技术含量。但是港真,这是最好的办法了。这种办法就是利用金融大数据,用分散指数化的方法,通过大样本和统计概率,不计较单个公司的成败得失,美丑胖瘦,从整个组合的角度来避雷。这个办法蕴含着三个逻辑:
- 这个世界好人比坏人多得多
- 优秀的人作为一个集合,做出好成绩的概率远大于平庸的人的集合
- 即使个别人走了邪路,也不影响偶投资的安全和收益
如果相信上述三个逻辑,那么,采用指数化分散的方式避雷,效果是最好的。举个例子,乐视,大伙儿都知道吧。2015年7月,乐视入选沪深300指数,而在同年5月,乐视刚创下了179元的新高,当乐视2017年底调出指数的时候,股价已经蒸发了6成。现在乐视是个什么状况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沪深300指数怎样呢?2008年-2018年,沪深300指数依然有10%左右的年化收益,就是说,即使你不知道乐视造假买了沪深300指数,那也没关系,依然能获得10%左右的年化回报。
而指数基金只是最最初级的指数化投资办法,大家完全能用更好的“算法”做出更好的“指数”,即使有个别公司出了问题,也不会妨碍大家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