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气象数据本身。世界各国气象数据都是有级别的,器材、测站测得的都是一手资料,成本高,并且有一定的保密性质。抗战前夕,就有不少日本间谍刺探偶国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对于军事行动有很大帮助。从这一点来讲,气象资料本身就不能做到100%公开。另外,气象站的建立,运行维护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虽然,不主要靠买数据挣钱,但数据收费,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开支的压力。
另外,你说的国外的气象数据公开指的是再分析资料。这些资料并不是观测的一手资料,而是模式同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处理过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公开的。类似的,气象局数据中心也有很多处理过的公开资料,都是免费的,只是下载需要注册,并且身份验证。有正当理由的都可以通过联系数据中心以较低的代价获取。你所谓的数据贵,可能就是没找到合适的资料,而是直接奔着一手观测资料去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可能有些夸张,见谅)好比一个人仅仅需要从鸟巢到北京站去坐火车,本来一张地铁票就解决的事,他非要去4S店提一辆奔驰,开车去。花费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目前偶用中国地区,地面观测资料都是处理过的网格资料,这些资料是气象局内部科研人员或者与气象局有合作的学者,通过一定方法利用台站资料处理出来的数据,作为一般科研分析足够,并且这些资料基本相当于免费提供。
至于站点资料,中国区域也有100多个站的资料是公开的,作为国际交换使用。而对于全球资料,欧洲游ERA,美国有NCEPNOAA等等。都是开源的。作为气象局自己,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完全没必要自己做,直接用就好了,并且这些资料都是海量文献作为支撑的。当然从自力更生的角度来看,偶国还是应该发展自己的,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可能有,但是偶没用到过。
最后,算是一点反驳把,偶国整体税收水平,偶觉得还是很低的,由于用于气象的投入也是很低的。对此,气象局也承担了相应的任务,就是做较高质量的天气预报产品和气候预测产品。这些都是免费的。并且提供了完善的预警信息。相信在大风,暴雪,大雾等极端天气发生之前,你也会受到不论是手机还是app等等的预警信息。这都是免费提供的。当然政策不同,需要消费的地方不同,理应给气象部分支持与理解。
这个例子偶现在想不出来,但是有其他例子可以举。比如大家总说国外的网络怎么好怎么好,没有墙随便看。但本人平时喜欢看看F1的比赛,在国内,完全免费可以看到腾讯等等提供的网络直播(大学毕业几乎很少能看到电视节目了),但是在国外,你会发现,同样是腾讯网站,就会出现“你所在的地区政策不允许播放”等等类似的消息。如果偶想看怎么办?花钱订阅。然后偶就知道b站网友搬运的五星体育视频的转播是多么救命了。总结就是,有收费就必然有免费,有免费就必然有收费,只是方面不一样罢了,没必要抱怨。
原来在国内,总喜欢调侃国内汽油价格“什么国际油价涨的时候,中国紧跟国际形势,国际油价下降,中国不降又有自己的国情”。到了国外才发现,欧洲这边的油价动不动就是国内的两倍,才知道,还是国内汽油便宜呀。
所以归根到底,平常心看待各种事情。题主说是做环评的。据偶了解,前些年,这个行业好像很吃香,这些年由于国家政策趋于严格,不太好做,但总归应该是有收入的。就算最后找不到数据,利用单位或项目的名义花钱买些数据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需要声明的是,偶不在气象局工作,对于涉及的利益也不了解。偶本人也面临需要中国区域数据但是没有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像上面说的,利用其它免费廉价,但不是一手数据进行相关工作的。